產(chǎn)品名稱 |
刺五加苗,短梗刺五加苗,長梗刺五加苗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園林用途 |
灌叢 |
品種 |
桔梗 |
品種純度 |
98% |
繁殖方式 |
播種苗 |
應(yīng)用場景 |
花圃苗圃生 |
級別 |
良種 |
類別 |
中草藥類 |
刺五加苗繁殖方法
種子
刺五加的果實一般在每年的9月中、下旬成熟,其果實采收后不能直接播種,需要經(jīng)過一個冬季完成生理成熟過程后,種子才能發(fā)芽。
種子采收處理:在9月中、下旬,當(dāng)果實由黃褐色變?yōu)楹谏冘洉r采收。采收后首行篩選,除去雜質(zhì)和秕種子,將果實放入冷水中浸泡1~2天,然后搓去果皮和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取沉底的飽滿種子晾干。處理時把種子和濕砂以1:3的比例混拌均勻后,放在室內(nèi)堆藏一段時間,在背風(fēng)向陽處挖深40厘米,寬40厘米,長度視種子量的多少而定的溝槽,溝槽底部鋪上5厘米厚的濕砂,然后將種砂混和物放到溝槽內(nèi),厚約30厘米,上面再覆5厘米厚的濕砂,后覆上20厘米的土壤成丘狀,覆土?xí)r每隔一定距離放置一段草把,以利于通風(fēng)。待到春天解凍后將種子取出,放在向陽處晾曬,每天翻動幾次,當(dāng)有30%以上的種子裂口時即可以播種。
播種育苗:播種育苗時間一般在4月上、中旬。苗圃地好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地,坡度不超過15度;農(nóng)家的菜園地亦可。播種前做床,床土要深翻耙細(xì),結(jié)合整地,每畝可施入農(nóng)家肥2000千克。做成寬1.2米、長10米、高0.2米的苗床。然后將苗床澆透水,待水滲下床面稍干后,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地撒在床面上,上面覆蓋細(xì)土厚0.5~1厘米,然后蓋上地膜或稻草,大約1個月后出苗。當(dāng)出苗率達(dá)到50%后揭去地膜或稻草。當(dāng)苗高3~5厘米時進(jìn)行間苗,苗高達(dá)到10厘米時定苗,株距8~10厘米。在間苗的同時要進(jìn)行除草松土。
無梗五加(學(xué)名:Eleutherococcus sessiliflorus (Rupr. & Maxim.) S.Y.Hu)是五加科五加屬植物,灌木或小喬木,高2-5米;樹皮暗灰色或灰黑色,有縱裂紋和粒狀裂紋;枝灰色;刺粗壯。葉有小葉3-5;葉柄長3-12厘米,無刺或有小刺。頭狀花序緊密,球形,直徑2-3.5厘米,有花多數(shù),5-6個稀多至10個組成頂生圓錐花序或復(fù)傘形花序。果實倒卵狀橢圓球形,黑色,長1-1.5厘米,稍有棱,宿存花柱長達(dá)3毫米?;ㄆ?-9月,果期9-10月。 [1]
分布于中國和朝鮮;在中國分布于黑龍江(黑龍江、虎林、海林)、吉林(吉林市、安圖、撫松)、遼寧(千山)、河北(興隆、易縣、小五臺山)和山西(五臺山)。生長于海拔200-1000米森林或灌叢中。
刺五加為五加科五加屬多年生灌木,與人參同屬五加科植物,別名:刺拐棒、刺木棒、坎拐棒子,主要藥用部位為干燥根及根莖或莖。由于刺五加能促進(jìn)人體及抗自由基所產(chǎn)生的衰老效果,對多種疾病有“扶正”和“驅(qū)邪”之功效,在中國醫(yī)藥史上,使用刺五加的歷史十分久遠(yuǎn)。秦漢時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上品;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稱刺五加,以五葉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五加治,壯筋骨,其功良深,言之“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又有“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買草,不言其貴”之說,對五加做了很高的贊譽;《名醫(yī)別錄》中認(rèn)為五加有補中,益精,堅筋骨,強意志等功效;《實用補養(yǎng)中藥一書》中記載,用以補虛扶弱,可預(yù)防或治療體質(zhì)虛弱之癥候,滋補強壯,。種植的品種主要有刺五加和短梗五加兩種。
桓仁瑞林苗圃 12年
———— 認(rèn)證資質(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