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漆樹,大木漆,小木漆,山漆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有資料記載:漆樹屬于落葉小喬木,樹皮灰白色而粗糙,呈不規(guī)則縱裂,小枝粗壯,頂芽大而顯著,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常螺旋狀排列。有小葉4—6對,葉軸圓柱形,開花時外卷,花絲線形,乳白色。果序下垂,核果腎形或桶圓形;外果皮黃色無毛,光澤,成熟后不裂。中果皮蠟質(zhì),具樹脂道條紋,果核棕色,與果同形,長約3毫米,寬約5毫米,堅硬。漆樹的花期在5至6月,果期在7至10月。中國的古代人,采集漆樹樹皮所分泌的汁液,加工成大漆,涂在木器的表面上,既美觀又可以防蟲蛀,是保護木器的好材料。漆樹在北方并不多見,多生長在南方的閩南地區(qū)。目前,在本溪所發(fā)現(xiàn)的漆樹,主要是思山嶺一帶較多,比如:思山嶺的拉蓋子障城,思山嶺后山的障城里外就有多棵漆樹;在南芬細河西的山腳下,就有一大片漆樹。這是一位已經(jīng)過世的老人,當年被南方來賣樹苗的騙子給騙了,買的是家核桃樹,樹苗長大后卻變成了一大片漆樹。在臥龍的小峽谷里,也有人發(fā)現(xiàn)過漆樹。
漆樹在歷史上是主要的鹽運集散地,是自貢通往宜賓的鹽運必經(jīng)通道。在清咸豐年間,自貢鹽商顏昌英、李振亨在此捐資修路,買通鹽運通道,并修建了一座功德碑“樂善坊”。樂善坊便成了這條鹽馬古道上的一個主要驛站,它的呈現(xiàn)把早記錄“自貢”二字的史籍向前推了60年,對研討清代自貢的鹽運、鹽業(yè)文化、城市發(fā)展史具有的作用,是自貢又一文化符號。 漆樹位于自貢市自流井區(qū)漆樹鄉(xiāng),樂善坊便坐落在漆樹鄉(xiāng)俞沖社區(qū)街道旁,始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是自流井區(qū)現(xiàn)存體量小的牌樓式石碑。解放后,由于漆樹鄉(xiāng)俞沖社區(qū)(漆樹凼)多次城鎮(zhèn)變更,土地產(chǎn)權(quán)產(chǎn)生變革,樂善坊所在地被劃為居民住房用地,樂善坊被作為隔墻修建在民居住房內(nèi),只余下寶頂留在屋頂外。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間,樂善坊藏在屋內(nèi)未被發(fā)明。
1漆樹的形態(tài)特征與生態(tài)習性 漆樹為落葉喬木,高達20m。樹皮灰白色,粗糙,呈不規(guī)則縱裂,小枝粗壯,被棕黃色柔毛,后變無毛,具圓形或心形的大葉痕和突起的皮孔;頂芽大而顯著,被棕黃色絨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常螺旋狀排列,有小葉4~6對,葉軸圓柱形,被微柔毛;葉柄長7~14cm,被微柔毛,近基部膨大,半圓形,上面平;小葉膜質(zhì)至薄紙質(zh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13cm,寬3~6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偏斜,圓形或闊楔形,全緣,葉面通常無毛或僅沿中脈疏被微柔毛,葉背沿脈上被平展黃色柔毛,稀近無毛,側(cè)脈10~15對,兩面略突;小葉柄長4~7mm,上面具槽,被柔毛。圓錐花序長15~30cm,與葉近等長,被灰黃色微柔毛,序軸及分枝纖細,疏花;花黃綠色,雄花花梗纖細,長1~3mm,雌花花梗短粗;花萼無毛,裂片卵形,長約0.Smm,先端鈍;花瓣長圓形,長約2.Smm,寬約1.2mm,具細密的褐色羽狀脈紋,先端鈍,開花時外卷;雄蕊長約2.5mm,花絲線形,與花藥等長或近等長,在雌花中較短,花藥長圓形,花盤5淺裂,無毛;子房球形,徑約1.5mm,花柱3。
果序多少下垂,核果腎形或橢圓形,不偏斜,略壓扁,長5~6mm,寬7~8mm,先端銳尖,基部截形,外果皮黃色,無毛,具光澤,成熟后不裂,中果皮蠟質(zhì),具樹脂道條紋,果核棕色,與果同形,長約3mm,寬約5mm,堅硬。
———— 認證資質(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