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柑橘苗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開花前后(3-5月)和秋季(9-11月)是防治紅蜘蛛的時期:花前蟲口密度達1-2頭/葉,花后和秋季達5-6頭/葉即需進行防治。春梢抽發(fā)期、幼果期和果實膨大期為銹虱防治主要時期:當年生春梢葉背初現(xiàn)鐵銹色;葉或果上蟲口密度達每葉2-3頭時即時防治。常用藥劑有噻螨酮、達螨靈、炔螨特、溴螨酯、雙甲瞇等,注意保護長須螨、鈍螨和草蛉等天敵。
根據(jù)柑桔果實成熟度、用途、市場需要等確定采收期。雨天及果面露水未干時不宜采果。采果者應戴手套,用圓頭果剪將果實連同果柄一起剪下,再剪平果蒂,輕拿輕放。按從外到內(nèi),從上到下的順序采摘果實。要求所有盛果的容器內(nèi)壁光滑,采下的果實應及時運往包裝場或儲藏庫。避免日曬雨淋。
柑果是果實的一種類型,屬于單果,是蕓香科柑桔屬植物特有的果實類型。柑橘類植物特有的一類肉質(zhì)果。由復雌蕊具中軸胎座的上位子房發(fā)育而來。外果皮厚,外表革質(zhì),內(nèi)部分布有許多油腔;中果皮較疏松,具多分枝的維管束;內(nèi)果皮膜質(zhì),分隔成若干囊瓣,其內(nèi)產(chǎn)生許多多汁的毛囊,為食用的主要部分。
柑果,肉質(zhì)果的一種,屬于真果。由復雌蕊形成,外果皮呈革質(zhì),軟而厚,有精油腔;中果皮較疏松;中間隔成瓣的部分是內(nèi)果皮,外果皮堅韌革質(zhì),有很多油腺,中果皮疏松髓質(zhì),有維管束分布其間,干燥果皮內(nèi)的“桔絡”就是這些維管束。
小喬木。分枝多,枝擴展或略下垂,刺較少。單身復葉,翼葉通常狹窄,或僅有痕跡,葉片披針形,橢圓形或闊卵形,大小變異較大,常有凹口,中脈由基部至凹口附近成叉狀分枝,葉緣至少上半段通常有鈍或圓裂齒,很少全緣。花單生或2-3朵簇生;花萼不規(guī)則5-3淺裂。
若取柑與橘的兩個極端類型來比較,例如皺皮柑與黃皮酸橘,甌柑與福橘,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十分明顯.但是,介于柑與橘之間,存在著上述性狀的一系列過渡類型,使得把柑與橘劃分為兩個可以截然區(qū)分的物種實際上十分困難。除非將二者之一只限于具有某一或二個特異的性狀范圍之內(nèi),例如蕉柑的果皮緊粘果肉,但是,這樣處置的結(jié)果,正如前面討論過的,勢必出現(xiàn)為數(shù)更多的種。
———— 認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