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與筆墨,是形式和形象的關系。材料是“死”的,筆墨是“活”的。前者易言傳,后者難意會。原因很簡單,對于“死”的東西,只要有充分的時間,科學的分析,一般人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排除也有鉆牛角不解之人。對于“活”的東西,不是時間能解剖其中之秘要。筆墨需要人用激情去感悟,用大腦去理解。當然沒有大量的資料, 沒有淵博的知識, 是不可能做到的. 每個人的知識與理解程度不同, 接受能力亦自然不一。
何為筆墨? 筆墨是作者創(chuàng)作之心境,筆墨是作品表達之語言. 筆墨可以反映出書畫的時代氣息, 個人風格. 鑒定一件作品, 要熟悉作品的時代氣息, 進而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 活動場所. 然后研究作者不同年代不同的風格. 這些知識有些是掌握的, 有些是可以靈活推理. 畢竟中國書畫歷史悠久,名家輩出, 存世量, 任何鑒定家不可能涉足中國書畫之全部。
書畫市場漫天要價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所以在購買名家書畫時,要了解行情,掌握書畫價格的時點,或請內行把關,以免上當。本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一些書畫大師的作品價格相當?shù)土琮R白石的作品每平方尺至多不過10元,老舍曾為了資助齊白石而花5元錢買了他的一個扇面;張大千的作品賣100元一幅;徐悲鴻的《松鷹圖》1961年售價僅為230元,這在當時已是很高的價格了;傅抱石一幅畫的高標價為80元。至80年代初,這些大師的作品也沒升到較位。齊白石的作品在香港市場上不過5萬港元??墒牵瑥?0年代后期開始,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國家、企業(yè)和個人經(jīng)濟實力增強及社會觀念的改變,中國書畫中凡個性強、技藝的名家的作品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而日益顯示出來。在中國、香港、臺灣及東南亞地區(qū),名家作品價格如脫疆野馬,一路飛升,一般都在幾十萬、上百萬的價位上,畫廊與拍賣行的生意興隆,市場一改蕭條冷落,變成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至2007年底,中國現(xiàn)當代書畫家作品在千萬元以上的已有幾十位,如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林鳳眠、吳湖帆、李可染、石魯、吳冠中、陸儼少、謝稚柳、陳逸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