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別名 |
隕石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品牌 |
其它 |
材質 |
金屬 |
擺掛形式 |
擺飾 |
表面工藝 |
印刷 |
尺寸 |
80*38cm |
風格 |
田園 |
工藝 |
雕刻 |
是否可定制 |
是 |
適用場景 |
家居 |
紋飾圖案 |
樓閣亭榭 |
造型 |
動物 |
玻隕石,全稱玻璃隕石。玻璃隕石是地外物體劇烈撞擊地球時,地表靶物質熔融后快速凝結的天然玻璃。地表發(fā)現(xiàn)的玻璃隕石多呈塊狀,棕黑色到淺綠色,一般為厘米級大小,表面多具空氣動力學熔蝕刻痕。長期的研究證明,玻璃隕石在化學和結構特征上與地球火山玻璃具有明顯的區(qū)別,不是地質作用的產(chǎn)物。 [1-2]
玻璃隕石具有廣泛而限定的地理分布,分布在美國南部得克薩斯州和佐治亞州的玻璃隕石稱為北美群;分布在中歐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的莫爾達維河流域的玻璃隕石稱為莫爾達維石群;分布在象牙海岸的玻璃隕石稱為象牙海岸群;大的一個玻璃隕石群是澳大利亞-東南亞玻璃隕石群,廣泛分布于澳大利亞、東南亞半島及我國的南部地區(qū),分布面積約占地球陸地表面積的10%。 [1]
我國玻璃隕石早發(fā)現(xiàn)于海南和雷州半島,其特點以及年齡與澳大利亞—東南亞玻璃隕石相似,可能是同期產(chǎn)生的。 [3]
中文名
玻隕石
外文名
Tekties
全 稱
玻璃隕石
成 因
撞擊下物質熔融凝結產(chǎn)生的玻璃
形 狀
多呈塊狀
顏 色
棕黑色到淺綠色
大 小
厘米級
古 稱
雷公墨
由于玻璃隕石在很多特征上與火山玻璃相似,故早期曾被稱為黑曜巖。1900年F.E.Suess據(jù)其熔融的特征,由希臘語“τηχτοξ”(意謂“熔融”)將之轉譯命名為英語“Tektite”,并一直沿用至今。本世紀初,由于這種天然玻璃被認為是地外成因的,也曾被稱為“Glasys Mete-orite”,“玻璃隕石”這一中文譯名即源于此。 [2]
人類對玻璃隕石的認識可追溯到幾萬年以前。從墓葬的發(fā)掘與考古中發(fā)現(xiàn),遠古時期,人類用玻璃隕石這種天然玻璃作為武器、工具、飾物甚至符。近代,在歐洲,珠寶商人曾將之作為寶石而廣泛收集。早在10世紀中葉,我國唐朝的劉詢在其所著的《嶺表錄異》中就對“雷公墨”(玻璃隕石的古稱)作過描述,這是公認的歷史上有關玻璃隕石的早的文字記載圈。近代的科學文獻中,篇論述玻璃隕石的文章是由Mayer于1787年完成的。1844年,進化論的創(chuàng)始人Darwin在他的環(huán)球旅行中,對紐扣狀澳大利亞玻璃隕石進行了考察和科學的描述,并認為它是一種火山玻璃。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只有大約40篇論述莫爾達維石(分布在東歐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一帶的玻璃隕石)的文章相繼發(fā)表。本世紀初,對玻璃隕石的研究從一般的描述更多的到了化學組成方面。玻璃隕石真正的科學研究始自本世紀40年代,Barnes對玻璃隕石進行了系統(tǒng)的收集和分類。之后,對玻璃隕石作了散落群的劃分、化學成分的分析和成因的討論。60年代,由干登月計劃的需要,對玻璃隕石和微玻璃隕石進行了全面、深入、詳細和系統(tǒng)的研究,并一直持續(xù)到70年代,這期間發(fā)表了大量有關玻璃隕石的論文,“Geochimie and Cosmochimie Acta”還分別于1964年和1969年為玻璃隕石研究出版了兩期專刊,一系列專著也問世了,對玻璃隕石的認識已達到了相當高的地步。80年代以來,玻璃隕石研究進入綜合性研究階段,主要探討玻璃隕石的分布范圍和形成方式,玻璃隕石事件與其他地質事件的內(nèi)在關系,尤其是對地球古氣候的影響,并試圖得出一個統(tǒng)一的成因模式。 [2]
對玻璃隕石成因的爭論一直貫穿于玻璃隕石的整個研究歷史中。古代關于玻璃隕石成因的認識,有的充滿了神奇的想像和神秘的宗教色彩,有的反映了素樸的自然觀,如玻璃隕石的希臘原文的原意為“熔融”,我國瓊州半島地區(qū)的居民稱之為“雷公墨”,這些名稱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反映了對玻璃隕石成因的認識。在歐洲,直到19世紀和20世紀初,科學家們的注意力只限于莫爾達維石,而其產(chǎn)地正是歐洲玻璃制造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因此這一時期他們爭論的焦點是,這些玻璃是人工的還是天然的。
當人們認識到玻璃隕石不是人工玻璃后,作為天然產(chǎn)物,地球火山成因說顯然是其選擇。但研究發(fā)現(xiàn),玻璃隕石與火山玻璃(如黑曜巖)在化學成分和結構特征上有很大的差別,因此玻璃隕石的地球火山成因說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與此同時,對玻璃隕石成因還提出過其它一些觀點,比如:認為是石隕石消融產(chǎn)物(Hardcastle,1926);閃電時地表土壤熔融而形成的閃電熔巖;是由隕石與地球衛(wèi)星碰撞而形成的硅質凝膠在腐殖酸的作用下干燥而成的;是彗尾在空氣中氧化形成的(Goldschmidt,1924);甚至認為是反物質的隕落。這些觀點都因缺乏基本的科學證據(jù),且與玻璃隕石的基本特征不符而被擯棄。
40年代以來,玻璃隕石的全面收集和全球調(diào)查,使研究工作進入了一個真正科學的年代。特別是60年代,由于登月計劃的實施,這一研究進入了高潮,對其成因的認識也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其間對成因的爭論,集中在兩個對立的學說:即地球成因說——玻璃隕石是地外物體撞擊地球時,地表巖石熔融、濺射,經(jīng)迅速冷卻而成的,如隕石沖擊地球說和彗星沖擊地球說;月球成因說——玻璃隕石是月球火山噴發(fā)或受天體撞擊時,產(chǎn)生的熔融物進入地月空間后,被地球重力場俘獲而落到地表,如月球火山噴出說和隕石沖擊月球說。
近半個世紀以來,對玻璃隕石進行了廣泛而詳細研究,包括地理分布、化學成分、同位素、宇宙射線暴露歷史、包裹體等所有的特征和證據(jù),都不支持月球成因說。因此,現(xiàn)今被廣泛接受的學說是撞擊地球成因說,即玻璃隕石是地外物體撞擊地球時地表物質熔融的產(chǎn)物。支持這一學說的關鍵證據(jù)有:
(1)地理分布:玻璃隕石在地表的分布不是廣泛而隨機的,而限定在特定的地理范圍,這是月球成因說難以解釋的。
(2)化學成分:玻璃隕石的主要元素含量與月球樣品截然不同,而與地球巖石,尤其是砂巖類巖石相似;某些特征微量元素和元素比值也有別于月球物質,而落在地球物質的范圍內(nèi);玻璃隕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模式與地球物質相似,而明顯不同于月球樣品。這些證據(jù)說明玻璃隕石的母源物質是地球巖石而不是月球物質。
(3)同位素組成:玻璃隕石的δD、δ18O、207Pb/204Pb、Rb-Sr、Sm-Nd同位素特征與地球巖石,甚至某些撞擊坑巖石一致,而與月球物質存在差異,說明其母源物質是地球巖石。
(4)宇宙射線暴露歷史:玻璃隕石的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56Mn)含量極低,證明它們沒有經(jīng)歷過地外空間的宇宙射線照射,它們應是地球撞擊熔融的產(chǎn)物。
(5)包裹體成分:玻璃隕石中氣體包裹體成分的測定表明氣泡主要由O2、N2和CO2組成,且具有大氣成分的比值,說明它們是在地球大氣環(huán)境中形成的。
雖然地球成因說取得了終勝利,但是關于玻璃隕石成因的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包括:
(1)撞擊體類型:彗星抑或小流星體?
(2)地質時代越老,撞擊事件發(fā)生的頻率越高。為什么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玻璃隕石老的年齡只有約34~36Ma。如果玻璃隕石是撞擊事件的產(chǎn)物,為什么古老的撞擊事件沒有留下玻璃隕石?是不是玻璃隕石的形成受撞擊方式和規(guī)模,尤其是靶巖性質的影響?
(3)玻璃隕石的源坑和源區(qū)特征:通過玻璃隕石與撞擊熔巖、稀土元素、形成年齡及某些同位素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Moldavites與Ries坑,象牙海岸玻璃隕石與Bosutwi坑存在成因上的聯(lián)系,但除此之外沒有更進一步的證據(jù)。因此,玻璃隕石的源坑和源區(qū)特征一直未有定論。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