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區(qū)良鄉(xiāng)報考蒙臺梭利教師
?蒙臺梭利教師要求由于蒙臺梭利教育法是以“兒童為中心”,迥異于傳統(tǒng)幼兒教育的以老師為中心。所以教師就不再是一個站在黑板前面大聲呼叫,發(fā)號的角色了。他不會以“灌輸”知識給孩子為教育目的,反而是居于“幫助兒童生命成長”,設計、指導孩子自己學習的客觀立場。以啟發(fā)和誘導為手段,而讓孩子樂于自由、自動地去動腦筋,使智力和體能不斷地增長。所以,蒙臺梭利教師應稱之為“導師”更恰當。?懂得蒙臺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學方法我們說蒙氏是一個實踐家,因為她會將理想化為方法而付諸實踐;我們又說她是教育家、科學家,因為她用觀察的方法,發(fā)現了《童年之秘》(意指童年成長的奧秘。這是蒙氏理論的名著),替孩子找出了教育的根據點。正因為蒙氏實踐理想和方法的“教具”,是根據對“兒童的發(fā)現”(意指蒙氏對兒童的發(fā)現,亦為名著)而設計的,導師假如不明白這個道理,便會一成不變地、機械式地指導兒童,反忽略了兒童內在的需要和因他們成長的法則和個別的差異,而造成不合理、無效果的干預行為,甚至對孩子造成傷害。懂得原理和方法的導師,在指導兒童學習的“工作”時,會深知“它”其中的目的、程序與啟、導之間的變化;她會懂得孩子內心的意識,和學習的能力與自然的限制;以及什么年齡,什么心態(tài)應該給他什么東西,而予以正確地指導,才會有效地幫助他們的身心能夠正常發(fā)展,并提高其智能潛力。?要懂得如何操作教具兒童借著教具獲得智力與體能上的開發(fā),而教具的介紹,靠導師適當地提示,所以導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媒介人物。她不但能“簡易”、“簡潔”與“客觀”地示范給孩子“教具”的使用方法;還要能隨時了解孩子對此項教具的反應,以決定啟發(fā)他繼續(xù)操作或誘導他暫時停止。她還要虛心認真地觀察面前“這個”孩子內心的需要和限制(尤其心智和體能的)。同時也能真正地懂得什么是“以孩子為中心”!例如:不用強迫式的語氣命令他這樣、那樣地去做;會蹲下來與孩子說話,不采取高倨姿態(tài);示范時能輕聲細語,動作輕慢而利落等等;這些細微的地方,導師也都注意,才能讓孩子明明白白地領受,高高興興地“工作”(學習)。?導師的綜合特質她要很有耐心地觀察孩子,關心他們的需要,是一個細心的“觀察者”;她能根據觀察所得,設計出適合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是一個教材、教具和良好氣氛的負責“準備人”;孩子如何和環(huán)境接觸,他能居中協調與引導;更是一個孩子學習“靈感”的“啟發(fā)者”,與轉變“頭腦”的“誘導人”。他要能這個環(huán)境,維持環(huán)境的完整,讓孩子的每一次接觸,都是完整的學習。這些特點,是幼教導師都應具備的素質。此外:還有一件較重要的事——導師本人須時常保有謙虛的下臺心態(tài)。有許多大人常存著些老氣橫秋的態(tài)度,比如說:自以為是。這在蒙氏教室里,是一個相當大的“障礙物”,因為它遮蔽了導師對兒童的認識,容易導向武斷與強行方法上的錯誤。所以在蒙氏教育里,“大人”也是受教的一環(huán)──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導師具有謙卑、仁愛之心,要能改變個人傳統(tǒng)“唯我尊”或孩子無知無識的不良舊觀念;重新認識兒童是潛力無窮,前途遠大的“未來才俊”;并且要以兒童為師,才能當一個成功的新幼教導師。?具有成功的啟發(fā)技巧“啟發(fā)式教學”的標語,幾乎在每一張幼稚園的招生簡章上都能看得見。但是媽媽以大人為中心的啟發(fā),仍舊是依成人的主見“傳授些知識給孩子,讓他們被動地去領悟、記憶或模仿”,完全不同于蒙氏教育里的“讓孩子們自己去打開吸取知識的靈窗,運用自己的思考,而日新又新”。如何啟發(fā)孩子,是一件頗難的工作,需要相當多的思考與技巧,經驗的累積與性的訓練,都是不可缺乏的修練。但假如你無法拿捏其中的訣竅,要心里擺著一個譜:“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去動頭腦”,話出口前也先細細咀嚼再三,時日一久總可以揣摩得到其中方法的!?具備愛心、耐心雖然兒童在本能上有與生俱來的“內在的動機”,會驅使他(她)們自動地去接觸環(huán)境、喜愛環(huán)境,以及各形各色的教具;但如果沒有老師用她們的“愛”去關注和啟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便難以持久而“見異思遷”,而使得蒙氏倡稱幼兒成長的“工作”(指兒童自己去接觸環(huán)境,實際地去操作教具而求長遠的工作),變成一般成人眼中所謂的“游戲”;意義和效果就完全變質了。所以有愛心、耐心、高度教育修養(yǎng)的導師,才能使孩子的智力與體能得到有秩序、有層次的發(fā)展。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