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為什么仿明宣德爐,宣德爐有什么特別之處?
服務(wù)項目 |
瓷器,玉器,錢幣,字畫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宣德爐是明代的文物之一,因鑄造盛行于明宣宗宣德年間而得名。明宣宗雖然在位十年,但真正意義上的宣德爐,只是指宣德三年(1428年)初次鑄造的一批,這一批宣德爐在器底都有“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
正是因為宣德爐做工精細,造型美,耗材貴,十分,從鑄造開始,就十分炙手可熱。明朝中期已經(jīng)有很多富豪、收藏家以重金求購宣德爐,到了明朝晚期,宣德爐的價格更高,一件品相完好者,動輒需耗費白銀數(shù)萬兩。此后,宣德爐價格居高不下,因暴利誘人,故仿造者、作偽者多不勝數(shù)。宣德爐造偽在相當(dāng)長的歷史階段內(nèi)存在著。
早的偽造者,是宣德爐監(jiān)造者之一吳邦佐。他在宣德爐封爐停造后,將參加鑄爐工匠搜羅起來,利用剩余原料仿鑄宣德爐。公平地說,這些爐的做工同樣精細,只是由于原料不足,爐的形態(tài)多變。這些宣德爐的底款增為“大明宣德五年監(jiān)督工部官員吳邦佐造”或“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jiān)造”等。這批宣德爐雖然工藝精,且原料和宣德爐基本相同,但怎么說也只能算是仿品。
從明萬歷到乾隆年間,仿鑄宣德爐之風(fēng)盛行,仿鑄者此起彼伏,層出不窮,而且有了北鑄、南鑄、蘇鑄等派別之分。其時有很多以仿鑄宣德爐著稱的高手,如北鑄派施念峰,南鑄派甘文堂,蘇鑄派的蔡家、徐家等。很多人的仿品可與真宣德爐媲美,實在難辨真?zhèn)巍R蚨腥烁纱鄬⑵錃w入“宣德爐”之列,與真宣德爐同等看待。
清末到民國,北京前門大街一帶有好幾家鑄偽宣德爐的店鋪,由于意在騙人,其做工不再講究。更有甚者,為簡便而想出“高明”的欺詐法,如在市場上收買大批舊破銅爐,磨去原來顏色,敷以瓦塊、豬肝、土紅等色,從而冒充宣德爐。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