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既以游離元素存在(金剛石、石墨等),又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主要為鈣、鎂以及其他電正性元素的碳酸鹽)。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是大氣中少量但極其重要的組分。預(yù)計碳在地殼巖石中的總豐度變化范圍相當(dāng)大,但典型的數(shù)值可取180ppm;按豐度順序,這個元素位于第17位,在鋇、鍶、硫之后,鋯、釩、氯、鉻之前。 [8-9]石墨廣泛分布于全世界,然而大多數(shù)幾乎沒有價值。大量的晶體或薄片存在于變性的沉積硅酸鹽巖石中,如石英、云母、片巖和片麻巖;晶體大小從不足1mm到6mm左右(平均4mm)。它沉積微扁豆?fàn)畹V體,可達(dá)30m厚,橫越田野,綿延數(shù)公里。平均含碳量達(dá)25%,但高的可達(dá)60%(馬爾加什)。選礦是利用氫氟酸和鹽酸處理后進(jìn)行浮選,再在真空中加熱到1500℃。微晶石墨(有時稱為“無定形體”)存在于富碳的變性沉淀中,某些墨西哥的沉積物含有高達(dá)95%的碳。 [8]
①遵循相似相吸的規(guī)則,即極性吸附劑易于吸附極性吸附質(zhì),非極性吸附劑易于吸附非極性吸附質(zhì)。如活性炭、炭黑是非極性吸附劑,故其對烴類和各種有機(jī)蒸氣的吸附能力較強(qiáng)。但炭黑的表面含氧量增加時,其對水蒸氣吸附量將增大。又如硅膠、硅鋁催化劑、Al2O3等是極性吸附劑,易于吸附極性的水、氨、乙醇等吸附質(zhì)。
③酸性吸附劑易吸附堿性吸附質(zhì),反之堿性吸附劑易吸附酸性吸附劑。如硅鋁催化劑、分子篩、酸性白土等均為酸性吸附劑或固體酸催化劑。
酸堿催化劑中的一類重要催化劑,催化功能來源于固體表面上存在的具有催化活性的酸性部位,稱酸中心。它們多數(shù)為非過渡元素的氧化物或混合氧化物,其催化性能不同于含過渡元素的氧化物催化劑。
固體酸催化劑種類繁多,制造方法各異。舉例如下:①天然黏土催化劑的制造。早期用天然黏土制造石油催化裂化催化劑,是將黏土用酸處理,然后水洗、干燥制成。酸處理的作用是除去金屬雜質(zhì)離子,暴露硅-鋁骨架結(jié)構(gòu),并用氫離子替代原有的鈉、鈣等陽離子
合成的混合氧化物的制造。有代表性的是石油催化裂化用的無定形硅酸鋁催化劑,可用分步沉淀法、共沉淀法或混合法制造。工業(yè)生產(chǎn)多用分步沉淀法,在水玻璃溶液中加入H2SO4制成SiO2水凝膠漿料,經(jīng)老化制成適于充當(dāng)催化劑骨架的凝膠結(jié)構(gòu)。然后在漿料中加Al2(SO4)3溶液,再用氨水使鋁沉積于SiO2水凝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