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時代仿制(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后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有的是歷代官窯仿官窯瓷,還有的是歷代民窯仿官窯瓷等。此外,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窯都有仿制宋代的五大名窯及仿越窯、龍泉窯青瓷等,都存在辨真?zhèn)蔚膯栴}。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寫前朝宣徳款器物,嘉靖、隆慶、萬歷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樂官窯青花器物。到了清代,特別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仿古瓷更加逼真,此后,仿古風益甚,且種類豐富多彩,數量也達到歷史高水平。這類古代仿品,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制作技術水平很高,也有其較高的研究、收藏價值,因此對這類仿品瓷也要鑒別出其相應年代,弄清是仿自哪個窯口、哪個年代及其與真品的區(qū)別。
明代洪武和天啟、崇禎,清代順治和光緒、宣統,分別處在朝代更替時期,器物具有過渡期的特征。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不見正式署帝王年號款的還有洪武、建文、洪熙、泰昌幾個朝代瓷器。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只見到署干支年號款,建文朝4年,洪熙帝在位1年,泰昌帝僅在位30天,均無標準器傳世,其瓷器面目不清。改朝換代對器物風格的影響,就日常生活用品來說,這種變化是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觀,以及新原料、新工藝、新產品、新科技的出現而變化的,是漸變式而不是突變式。
以上所說,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發(fā)展概況、時代典型特征和器物總體風格來劃分的。但要注意在每個朝代更迭或過渡時期,前后朝代器物的面貌特征大多相似,前代往往孕育著后代的雛形,后代亦常常帶有前代遺風,有的特征是共有的,很難截然劃分清楚。
定窯口與產地
宋元以前,南北各地有許多窯口,如唐代長沙窯,五代越窯,宋代景德鎮(zhèn)窯、定窯、均窯、官窯、哥窯、汝窯、建窯、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等,百花齊放。因此,元代以前瓷器比較重視窯口的鑒別,應從釉色、胎質、造型、制作工藝以及燒造方法入手。到了明清時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發(fā)展成為生產的主流。除江西是產青花瓷大省外,各地還有許多生產青花瓷的窯口,如福建德化窯、漳州平和窯、云南建水、玉溪窯、浙江江山窯等、廣東汕頭窯、揭陽窯等。這些地方瓷窯胎釉原料、工藝技術、窯爐結構及裝飾風格等各不相同,品種繁雜,互有特色。從風格面貌來看,既大體相近,又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