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風味、口感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1)北方硬面饅頭是中國北方的一些地區(qū),如晉冀魯豫陜等地百姓喜愛的日常主食。依形狀不同又有刀切形饅頭、機制圓饅頭、手揉長形杠子饅頭、挺立飽滿的高樁饅頭等。(2)軟性北方饅頭在中國中原地帶,如河南、陜西、安徽、江蘇等地百姓以此類饅頭為日常主食。其形狀有手工制作的圓饅頭、方饅頭和機制圓饅頭等。(3)南方軟面饅頭是中國南方人習慣的饅頭類型。多數(shù)南方人以大米為日常主食,而以饅頭和面條為輔助主食,南方軟面饅頭顏色較北方饅頭白,而且大多帶有添加的風味,如甜味、奶味、肉味等。有手揉圓饅頭、刀切方饅頭、體積非常小的麻將形饅頭等品種。
營養(yǎng)強化主要有強化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等。由于主食安全性和成本方面的原因,大多強化添加料由天然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而來,包括植物蛋白產(chǎn)品、果蔬產(chǎn)品、肉類及其副產(chǎn)品和谷物加工的副產(chǎn)品等,比如加入達到蛋白粉強化蛋白質和賴氨酸,加入骨粉強化鈣、磷等礦物質,加入胡蘿卜增加維生素A,加入處理后的麩皮增加膳食纖維等。
源于北宋太學,傳聞當時的學生都以吃這種饅頭為榮。據(jù)史書的記載,制法也比較簡單,將切好的肉絲拌入花椒面、鹽等作料成餡,再用發(fā)面做皮,制成今日的饅頭狀,表面白潤光亮,軟嫩鮮香,即使沒有牙齒的老人也愛吃,典型的南方饅頭。宋室南遷后,太學饅頭的制法傳到了杭州,說不定現(xiàn)在還能在杭州找到。
明清時代是我國面點發(fā)展的高峰期,至清代達到繁盛,這一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利用不同面團和餡心制作的灌湯包在如今也依然是中外的名品,今天即使你在美國,也可以吃到小籠湯包。而今北方的高莊饅頭、嗆面饅頭、狗不理包子,南方的生煎包、小籠饅頭,經(jīng)歷許多歲月的傳承,依然是許多喜食面食者的大愛。
南方的饅頭一般是作點心直接食用,而饅頭在北方則經(jīng)常作為主食搭配。由于食用場景的差異,北方的饅頭、包子等,都是以淡味咸味為主,搭配菜一起食用,基本不放糖;而南方的饅頭、小籠包、素菜包子、小菜包子、水餃等都離不開用糖來調味。
饅頭大部分是采用蒸制熟成的方法。在100~108℃的溫度下,讓饅頭在有一定濕度和壓力的環(huán)境下蒸熟 ,能夠保持濕潤柔軟彈性的口感,同時也能揮發(fā)出在發(fā)酵過程中產(chǎn)生的酸化物和酯化物,為饅頭帶來香味,同時還擁有雪白的顏色。這就是Chinese Bread,蒸熟的“面包”,但是相對于面包來說,涼了的饅頭更容易老化,不過吃的時候蒸一下就沒問題啦。
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