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主要、奇妙、令人稱道、又被人忽視的特征,即所謂“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憋@然,“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tǒng),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xiàn)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
論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多種色調,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各色。從時間上講,這里應有早晚之別,從產地說也有恐非一個瓷窯的作品,情況是比較復雜的。
一個窯系和一個成熟窯口的形成,并非是孤立的,都是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必然聯(lián)系,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這樣。哥窯也是如此,也是經過從小到大、從無聞到成名,逐漸走向成熟的一個發(fā)展過程,并借鑒成熟窯口的經驗(從各地窯口都有發(fā)現(xiàn)互相借鑒的例證),且僻蹊徑、推陳出新,打破單色釉多年變化不大的老面孔,以大小開片、金絲鐵線及紅、黃、黑色復雜奇特的紋路,展示其清新特的藝術效果,讓人耳目一新并得到廣泛認可,終成一代名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