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紀~十四世紀),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采取的形式是“官監(jiān)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tǒng)治。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qū)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zhèn))司務,奉詔監(jiān)燒獻陵祭器。宋代設監(jiān),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jiān)理越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jiān)陶,后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
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后者為南宋官窯。
永樂帝在位時,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蓬勃發(fā)展,這一時期是我國瓷器燒制承上啟下,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上承宋元,下啟康乾,并廣泛與外國交流學習。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還大膽進行創(chuàng)新改良,燒制成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等時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tǒng),使之更賞心悅目,為后來的成化斗彩,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制奠定了基礎。借鄭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訪之際,永樂瓷器得以與世界其他地區(qū)交流(外銷瓷和賞賜附庸國瓷),從外國進口顏料(如永樂青花所用的蘇麻里青)學習技藝。永樂瓷器中也出現了一批地域色彩濃厚的伊斯蘭瓷器,這既是對前朝的繼承,也是新時期向外國學習的證明。
康熙朝歷時61年,款識較多。其官窯款多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或三行青花楷書款,晚期有少量篆書款。前期常見干支紀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本網資料庫內有一對康熙青花杯,落款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琺瑯彩器上書“康熙御制”四字楷書料款。其字體前期寬大,筆劃粗重挺拔,頓捺明顯。后期字體清秀,在具體寫法上也有細微區(qū)別,如:熙字四點多為直點或順點,少逆點。年字三橫橫較短,第三橫較長,且緊緊上靠,一豎較長??钭滞怙椨袉稳Α㈦p圈、雙正方框等。
康熙民窯款識更為多種多樣,有圖記款,如秋葉、角、爵、方勝、雜寶,還有寓意性圖案,如一枝筆、銀錠、如意組合為必(筆)、定(錠)、如意等。私家款如“杏林春宴”、“北慶堂”、“益友堂”、“若深珍藏”等。有光畫雙圈,不寫字的雙圈款。還有“文章山斗”之類的閑章款。仿前朝的寄托款,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細路民窯器大多數落各種堂名款,如“正誼書屋”、“百一山房”、“澹寧堂”、“望吟閣”等,一般民窯器款則復雜多樣,如用靈芝、香爐、團花款、方塊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乾隆民窯款形式也極豐富,堂名款和花押款多大體與正朝相同,故鑒定時有一定的難度。乾隆朝出現草記款。乾隆朝款,字體多,書寫排列形式也多,且官民窯款字體易混淆。一般來講,官款比民款精、秀、細、潤,而民窯款大都較為粗糙、草率,亦有仿宣德、成化款。
嘉慶官窯器一般都用“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主要為青花、無欄框。亦有少量楷書款。粉彩器上常見抹紅款。個別器物用刻劃款。民窯器中有六字篆字方款,亦有“嘉慶年制”四字款,大多十分草率,有的僅寫半邊字,還省減筆劃,稱為草記款,故十分難認。堂名款以“行有恒堂”、“嘉蔭堂制”、“植本堂”等為多見。,新出現蝙蝠、桃子等款識。
特征鑒定
(1) 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胎質較松,呈紫灰色。
(2)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外底留有 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
(3)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墊餅墊燒,釉多開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淡黃和青灰色,紋飾少見,有紫口鐵足現象。
(4) 器形有碗、盤、洗和各式瓶、爐等,仿古銅、玉器造型較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