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尤其清朝時期票號的發(fā)達,以至于山西民間流傳至今仍有大量清朝古錢。據(jù)傳還有清朝山西曾有許多鑄錢工匠在京城錢局工作,由于種種原因帶回到山西大批漂亮的錢幣。而那些漂亮的錢幣是當時的樣幣或母錢等,以都是至為的品種。通過20多年的民間發(fā)掘,確實山西民間所發(fā)現(xiàn)清朝的幣種遠較其他省份數(shù)量龐大?!笆锶思覂砂斗?,層樓高棟入青云,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這是明代詩人李東陽途經(jīng)臨清時留下了的詩句。說起臨清,不得不說起祖上陽平路氏!清淵縣乃臨清前身,唐朝時期因避諱李淵,因此改稱臨清。先祖伏波將軍路博德食邑清淵縣歷朝歷代仕宦鼎盛,傳三宰相、九進士。桑梓之地,戀戀難舍??滴酢杜R清州志》記載:臨清為漕運咽喉,商業(yè)重地,“蓋此地五方走集,四民雜處,商賈輻輳,士女嬉游。故戶列珠璣,家陳歌舞,飲食宴樂,極耳目之觀……至于本境之民逐末者多,力本者少” ?!多l(xiāng)園憶舊錄》中稱“東昌(東昌府)、臨清、德州舟車幅輳之區(qū),絲竹歌舞,夙稱繁盛” ?!芭R清水旱十二門,運河一道,舟楫往來,百貨駢集” 。這位千古一帝,南巡曾三次過臨清??滴醵四辏滴趼方?jīng)臨清,因當年臨清鬧天災(zāi),康熙決定豁免臨清州舊欠丁賦,并免本境錢糧十分之三。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再次過臨清,免除去年未完丁漕。還應(yīng)臨清州才子賀當世之請,為尊經(jīng)閣和無為觀御題“蕓閣”和“無為觀”匾額。康熙四十四年,康熙三次過臨清。每次經(jīng)過臨清,康熙帝皆有題詠。順治十四年,又停各省鎮(zhèn)鼓鑄,專歸京局,更定錢制、每文重一錢四分,于錢幕鑄滿文。戶部奉上諭:“鼓鑄之法,原以裕國便民。今各省開爐太多,鑄造不精,以致奸民乘機盜鑄;錢愈多而愈賤,私錢公行,官錢壅滯,官民兩受共病。欲使錢法無弊,莫若鼓鑄歸一,其各省鑄爐一概停止,令京局鼓鑄;務(wù)比舊錢體質(zhì)更加闊厚,每文重一錢四分,磨鑪精工;且兼用滿漢字俾,私錢難于偽作,一面鑄“順治通寶”四漢字,一面鑄“寶泉”二滿寶字,其見行之錢姑準暫用,俟三年后止用新鑄制錢,舊錢盡行銷毀”??滴醵?,又更定錢制,每文重一錢,令寶泉局每年開鑄四十卯。管理錢法吏部左侍郞陳廷敬疏言:“民間所不便者莫甚于錢價昂貴。定制,每錢一千直銀一兩。今每銀一兩僅得錢八九百文。錢日少而貴者,蓋因奸究不法,毀錢作銅牟利所致,鼓鑄之數(shù)有限,銷毀之途無窮,錢安得不貴乎,欲除毀錢之弊求制錢之多,莫若鑄稍輕之錢。毀錢為銅無厚利,則其弊自絕。總計寶泉寶源二局每年各處動稅五萬三千兩,辦解銅三百八十九萬二千三百七斤有奇,內(nèi)除耗銅三十五萬三百七斤有奇,凈銅三百五十四萬二千斤,見鑄錢四十萬四千八百串,今若改每文一錢,計每年可多鑄錢十六萬一千九百二十串。此利于民而亦 利于國者也”。得旨:“令九卿會議”。尋議:“應(yīng)如所請,于寶泉局按卯增鑄;其各省錢局俱照新定錢式鑄造”。從之。
在我們的市場上面經(jīng)??梢钥吹角宕鷷r期的錢幣,經(jīng)??梢钥吹骄褪且恍┓娇椎腻X幣和機制通寶這兩種版本的錢幣多一些。通寶來說就是我們清代時期早期來說都是比較常見的版本,清軍入關(guān)以來我們對于錢幣鑄造都是有變化的情況,早期順治時期的錢幣看起來也和我們明代晚期發(fā)行的錢幣一樣。不過它每一年都有改進,這個也是為何我們今天在市場上面看到的順治通寶的版本有很多種版本,有的價值比較高一些,有的價值相對來說就是一般了,不過對于我們順治通寶來說它的收藏價值也是有一定的變化。
咸豐年間正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高潮時期。此時民怨沸騰,清財政拮據(jù),國庫虧空.在錢幣鑄造上大做文章,將財政危機轉(zhuǎn)嫁到老百姓身上。相繼鑄造“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咸豐元寶”等種類繁多的錢幣.咸豐元年首鑄“咸豐通寶”制錢。由于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發(fā)生,和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錢局鑄造制錢已很難正常進行,很多省的錢局實際上處于停鑄狀態(tài),即使開鑄,也是偷工減料 。因而造成咸豐通寶制錢少 ,而粗制濫造的多,大都質(zhì)劣而輕小,或以鐵錢、鉛錢代替銅錢。咸豐元年時,規(guī)定錢重一錢二分,到咸豐二年,變?yōu)橐诲X,但各鑄行所鑄造的制錢大多輕于規(guī)定重量。
“咸豐通寶”面文大多書寫楷書,背文滿文局名有:寶源、寶泉、寶河、寶德、寶東、寶伊、寶濟、寶晉、寶陜、寶鞏、寶蘇、寶浙、寶昌、寶福、寶臺、寶武、寶南、寶廣、寶桂、寶川、寶云 阿克蘇、寶黔等二十四個錢局。其中寶臺、寶德、寶廣、阿克蘇等局數(shù)量極少。
此后各地太平軍連捷,加上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清軍軍費開支大增,而各項稅收大減,導(dǎo)致財政拮據(jù),國庫虧空.為了籌款鎮(zhèn)壓太平軍,緩解財政危機,清被迫于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開鑄大錢。下面一段話引自《大錢圖錄》咸豐三年,軍務(wù)日滋,清餉不能繼,壽陽相國權(quán)戶部議,請鑄當錢,兼增鐵冶以供度支。旋推及當五十,當百錢。巡防王大臣續(xù)請鑄當五百,當千兩種。”從這段話上看說明咸豐大錢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開鑄的?!跋特S重寶”始鑄當錢,繼而又開鑄當五十、當百和當百以上,并令全國各省迅速鑄造推行?!跋特S重寶”鑄行情況十分混亂復(fù)雜,當值等次,大小輕重,鑄造材質(zhì),鑄造工藝,文字書體,錢文等,在各局甚至在同一局監(jiān)內(nèi)鑄造時,都差異很大,以至有當值大小和錢體大小輕重倒置的,此外還有鐵錢和鉛錢。
老銅錢真假如何分辨?
聽聲音定真?zhèn)?br />
古銅錢年代越久,鈣化越嚴重,鈣化后的銅錢失去銅的原聲,用金屬撞擊聲音沉悶,聲音越小,時間越久。凡是發(fā)現(xiàn)聲音尖高的古銅錢,說明沒有鈣化現(xiàn)象,可判定為新彷品。
聞氣味定真?zhèn)?br />
古錢幣真品由于長期埋入地下,生有銹色,出土時會帶有一股的泥土香味,沒有別地異味。而假錢帶有偽造的銹色,有刺鼻的膠水味、松香味、生漆味等怪味。
古銅錢的大小,輕重千差萬別,很難說清規(guī)制,但從普遍性分析,也能悟出一般規(guī)律。如戰(zhàn)國“半兩”,大部分直徑3.2厘米左右,重5.4—7.4克不等;秦“半兩”大部分直徑在2.5—2.8厘米之間,重3—6克左右;漢“五銖”大部分直徑在2.4—2.6厘米左右,重3.2—3.6克之間;唐代“開元通寶”大部分直徑在2.4—2.5厘米之間,重3.8—4.2克左右;宋代小平錢多數(shù)直徑在2.4—2.5厘米之間,重3.4—4.2克左右。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半兩”錢直徑凡是超過4厘米以上的,均為偽作,小平錢超重和超大的,真品少見。假幣的字跡一般模糊,而真幣適用時間長了,經(jīng)過長期磨損,字跡也回變得模糊。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靠參照錢體銅質(zhì)磨損情況來看。
真幣出現(xiàn)字跡模糊,通常是大面積的,同時,錢體也會受到很大的磨損,即字跡的模糊程度與錢體的磨損是同步的,而假幣通常是錢體完整,銅質(zhì)較新,字跡卻模糊不清。
鑒定錢幣,錢穿即錢幣的方孔也是應(yīng)注意的地方,這是作假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錢幣加入商品流通領(lǐng)域之后,人們使用時是用繩索之類的工具將錢幣串在一起的,所以,隨著錢幣流通時間的增加,錢穿經(jīng)自然磨損已不再像新出爐的錢幣那樣棱角分明了,有的甚至會造成錢穿變形。偽錢卻不同,錢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銼痕跡。
觀銹色定真?zhèn)?br />
古銅錢停止流通后,存放不當會生銹。傳世古銅錢銹層較薄,且銹在局部,錢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銅錢坑口不同銹色不同。土坑出土的銅錢,銹層一般較厚,銹在一起的銅錢叩開后,有“泛金”、“泛銀”、“泛藍”現(xiàn)象,“三泛”現(xiàn)象是無法仿制的;
沙坑出土的銅錢,一般銹層較薄,錢面多生紅黃銹;水坑銅錢銹色布滿幣面,呈墨綠色。古銅錢的銹是由內(nèi)向外而生,行家稱其為“發(fā)銹”、“貼骨銹”,真銹是很難去掉的,凡是銹容易去掉的銅錢,可判定是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