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以后,即興起摹古仿制之風,特別是明清時期,仿古之風達到高峰,歷代都有仿古贗品或造假古董問世,清末、民國時尤甚。還有的贗品來自朝鮮、越南、日本、東南亞等國以及臺灣地區(qū)。因此要辨別偽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時期、地區(qū)所仿(偽),其主要特點、手段、影響如何,是古代仿品、現(xiàn)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還要弄清楚是整體摹仿還是局部仿制,如有單仿造型、仿紋飾、仿釉色、仿款識之分,所呈現(xiàn)的仿品面貌特征都有較大區(qū)別。
以上只是大致的年代劃分,另外還有幾種特定時期(特指)叫法,如鼎盛期青花瓷(以永樂、宣德朝“宣青”時期為代表)、空白期青花瓷(專指明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無官窯款時期)、“克拉克”青花瓷(專指以明萬歷朝外銷西方的青花瓷)、轉(zhuǎn)變期青花瓷(以明崇禎朝青花瓷為代表)、高峰期青花瓷(以康熙時期“翠毛藍” 青花為代表)、仿古瓷興盛期(以清康、雍、乾三代以仿明官窯瓷為代表)、偽品泛濫期(以清末民國初制作的贗品為代表),還有祥瑞瓷(專指天啟、崇禎時期帶日本風格的瓷器)、南明瓷(專指明末清初建立的南明政權(quán)瓷器)、洪憲瓷(以署“居仁堂制”款瓷為代表)、廣彩(專指清中期景德鎮(zhèn)制瓷胎運往廣州彩繪的外銷瓷)、淺絳彩(清末民初朱山八友彩繪瓷為代表)等。
定窯口與產(chǎn)地
宋元以前,南北各地有許多窯口,如唐代長沙窯,五代越窯,宋代景德鎮(zhèn)窯、定窯、均窯、官窯、哥窯、汝窯、建窯、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等,百花齊放。因此,元代以前瓷器比較重視窯口的鑒別,應從釉色、胎質(zhì)、造型、制作工藝以及燒造方法入手。到了明清時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發(fā)展成為生產(chǎn)的主流。除江西是產(chǎn)青花瓷大省外,各地還有許多生產(chǎn)青花瓷的窯口,如福建德化窯、漳州平和窯、云南建水、玉溪窯、浙江江山窯等、廣東汕頭窯、揭陽窯等。這些地方瓷窯胎釉原料、工藝技術(shù)、窯爐結(jié)構(gòu)及裝飾風格等各不相同,品種繁雜,互有特色。從風格面貌來看,既大體相近,又似是而非。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時期瓷器鑒定技巧:
1、咸豐到宣統(tǒng)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zhì)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zhì)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jié)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xiàn)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xiàn)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jīng)常還出現(xiàn)有氣泡及脫釉現(xiàn)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咸豐 芭蕉竹石玉壺春瓶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yōu)槿t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到光緒、宣統(tǒng)時,還出現(xiàn)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于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于紅色;嘉、道是紅色多于蘭色;咸豐以后是基本上變?yōu)槿t色;到光緒、宣統(tǒng)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帶你進入古玩行!
辨胎釉
瓷器胎質(zhì)較細,釉面有橘皮紋現(xiàn)象
宣德時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選擇講究,加上對窯溫及室內(nèi)氣氛的控制較好,所以胎質(zhì)細膩、潔白、堅硬。細砂底器物,手感極其細膩滑潤,有時可見雜質(zhì),呈褐色斑點。宣德瓷釉的特點是有橘皮紋,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為主,俗稱“亮青釉”,少數(shù)瑩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較差,感覺較為渾濁,是由于釉中氣泡所致,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群與群之間的間距較疏朗。青花器釉面較厚,個別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白釉器釉質(zhì)肥潤細膩,但瑩潤度不及永樂時期;紅釉器釉面均勻,口沿一圈白釉,俗稱“燈草口”,微泛青,器物底邊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齊,并泛蝦青色。
辨紋飾
紋飾風格題材大致與永樂時期相同,稍顯粗獷
宣德時期紋飾風格題材大致與永樂時期相同。紋飾畫法一改永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紋飾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畫面更加疏朗清新、端莊穩(wěn)重。宣德龍紋描繪在整個明代富有生氣,龍首威武昂揚,頭發(fā)長而向上飄起,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給人一種威懾感;青花器紋飾用軟筆勾勒,線條流暢,多用沒骨畫法,即不用勾線填色,一筆點畫而成。有些紋飾填色使用小筆填繪(不用大筆渲染),形成深淡的筆觸,不見整片一筆涂抹的畫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jié)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