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為何在拍賣場上如此受歡迎
北宋末年,女真大金攻入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室南遷,1135年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是時文藝發(fā)展甚為蓬勃,為供應南宋朝廷所需用器,南方制瓷工藝突飛猛進,前所未見,龍泉窯即為其中顯例。龍泉窯位于龍泉縣,以大窯為中心,燒造之器多為文紳、顯貴及朝廷所用,質精雅致,尤以胎質、造形、做工為尚。龍泉瓷匠致力精進工藝,以臻,制器過程,不論煉土、塑形、施釉、燒造,處處嫻熟,成品典雅雋美,釉色青麗,亮澤如玉。今天小編帶大家看看今年拍賣場上成交的那些龍泉窯。
明 龍泉窯梅子青釉雙管耳瓶
估價RMB 4,500,0
成交價RMB 4,025,000
類南宋龍泉窯風格梅子青釉貫耳瓶,此瓶唇口,下腹略鼓,圈足。頸部兩側各有一管狀貫耳。通體施梅子青釉,在頸部和上腹部各飾兩道弦紋,其胎質厚實,釉色潤澤,如脂似玉,素凈無暇。
本品通體施以高雅的梅子青釉,薄胎,圈足露胎處呈火石紅色。這類貫耳瓶以往被許多中外學者認為是南宋官窯。此瓶品相,是距今為止中外拍賣史上為完整的同類器物,其收藏價值不言自明。此瓶的釉料肥腴失透、溫潤如玉,薈萃了龍泉青釉為人稱許的特質。此外,其梅子釉清淡柔和,在藏家看來固妙至毫巔,但陶工卻視之為畏途。色澤、質感佳妙如斯者,其原料、配制、上釉和窯燒皆須拿揑得恰到好處,故之作。彌足珍貴,充分體現了宋代幽微素雅的審美意趣。
此瓶早年為日本京都柳氏家族遞藏,柳氏家族是日本關西地區(qū)級的古玩世家,至今傳承已三代,現柳重彥先生是佛教藝術的,并擔任眾多美術館的藝術顧問,本品則為柳宅舊藏的藝術品之一。
明 龍泉窯粉青釉盤口大鳳耳瓶
估價RMB 1,800,0
成交價RMB 2,990,000
本品盤口,直頸,筒形腹,頸部對稱裝飾雙鳳耳,通體施粉青釉,凸棱處因釉薄色淡更添雅致。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因龍泉窯配方變化,將含鈣量高的石灰釉改為含鈣量低的石灰堿釉,使釉水黏度增加而不易流動,同時借鑒同時期官窯技術特點,多次上釉,增添了器物的玉質感,并迎合當時尚古風氣制造出很多仿古器型,故的龍泉窯粉青厚釉瓷器多出于此時期。
此器形制因似造紙打漿所用槌具,亦稱紙槌瓶,為宋代常見的瓶形,而于瓶頸兩側附貼雙耳,則為南宋龍泉窯所特有,見鳳耳及魚耳兩種。除了清宮舊藏數例,此造型亦深受日本藏家所青睞。
明早期 龍泉窯貼塑四魚紋大盤
估價RMB 1,000,0
成交價RMB 1,150,000
本品敞口,折沿,弧腹。通體施青釉,釉較厚。圈足呈朱紅色。盤心貼有首尾相向四條魚紋,形象生動。盤外壁模印蓮瓣紋,光素無紋,滿施梅子青釉,簡潔素雅。
因龍泉窯中的魚紋一般以鯉魚形象為原形,此四魚亦不例外,自是“鯉魚跳龍門”,暗示青云之路,而“四”與“仕”音相近,也成了吉數。此件龍泉青瓷洗,制作規(guī)整,胎釉俱佳,在裝飾工藝上又集刻、劃、剔、印、貼塑于一身,較為。盤底的模印鯉魚在青釉的映襯下宛如兩條游魚追逐于碧波之間,栩栩如生。此式紋樣亦有「年年有余」及「魚水和諧」等諸多吉祥寓意,象征家庭富足、夫妻和美。本盤釉質潤澤,發(fā)色青翠,溫潤如玉,是龍泉青瓷中難得的佳品。
南宋 龍泉窯粉青釉五管花插
估價HKD 800,0
成交價RMB 795,792
五管花插,又稱多管瓶,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種花器樣式,因肩部設有五個直立圓管而得名,寓意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屬檔的陳設器,清代官窯曾有仿燒,清宮檔案中稱此類瓶為「五岳瓶」,亦多作陳設器使用。
拍品區(qū)別于常見宋代五管瓶造型,口沿外折,短直頸,斜肩弧腹,肩上豎立五個細長小管,腹部呈花瓣之形,中棱突起處有淺白色出筋,設計巧妙,新穎別致,頗具意趣。拍品通體施粉青釉,釉面晶瑩潤澤,釉色淡雅清新,沈靜如水,盡顯宋人崇尚純凈一色的審美品味,當為一件的南宋龍泉窯佳品。
征集電話 蕭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