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上彩——指在已燒好的素器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jīng)600~900℃的溫度烘烤而成,因彩繪在釉上,故名。早見于宋代,明清景德鎮(zhèn)窯釉上彩廣泛應(yīng)用,品種有斗彩、五彩、粉彩、琺瑯彩等。
黑釉——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鐵量在高溫中焙燒,便呈現(xiàn)黑色,故名。東漢時早期越窯已燒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純。東晉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窯,燒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澤,色黑如漆。唐宋時期由于飲茶的盛行,黑釉茶盞一時,把黑釉瓷的制作推向新水平,成為中國傳統(tǒng)的瓷器品種之一。
紋飾和器型的仿制相對容易?;镜姆椒ㄊ且猿鐾恋钠茡p瓷器作為藍本,直接仿畫原件上的紋飾;比較到位的仿制是采用細毛筆蘸墨汁在原件上勾勒出輪廓,然后用透明白紙印出輪廓,再將該紙貼在新的瓷胎上摹。為求得更高水平的仿制效果,利用電腦三維掃描紋飾可以做到與原件幾乎絲毫不差。仿制器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