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zhì)的,用以焚燒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繡的爐圍,很莊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后到配殿上香。,多用在書齊焚香。
在此,鸚鵡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展翅欲飛的鸚鵡與春風里富貴的牡丹結(jié)合在一起,一動一靜,兩者結(jié)合,立體感非常強,整個畫面因此而生動自然,清新脫俗,呈現(xiàn)出熱情、奔放的人文情懷。
無論是鸚鵡,還是牡丹,所有構(gòu)圖,均采用單線繪制,這些線條如鋼絲一般挺拔,遒勁有力,讓人驚嘆不已。爐內(nèi)胎施的是青白釉,釉肥色正。上下兩節(jié),留有接口縫隙,為明代制造的瓶、爐等瓷器常見的工藝特點。而這尊爐的接口處,修胎平整,接口完全被釉料所覆蓋。只有用手輕輕撫摸時,略微高低不平的接口,才會讓你感覺接口之所在。仔細觀察,爐內(nèi)還有一些小黑點,零星地撒在爐底,這便是俗稱的窯粘,是燒制瓷器時草木灰飄落留下的。
新仿瓷器太亮,一看就“假”。為了仿得“真”一點,制造商經(jīng)常采用拋光方法,即用馬鈴薯或獸皮,將其不斷摩擦,直到達到亞光的效果。遺憾的是,這種做法常會在瓷器表面留下諸多摩擦的痕跡。這尊香爐不同,它燒造時的火候較高,而且均勻,釉光至今悅目可人;又經(jīng)過大自然幾歲月的磨礪,更是寶光熠熠,與新仿品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南北朝博山香爐
南北朝博山香爐小巧玲瓏,造型新穎,令人愛不釋手。我收藏瓷器近20年,還次謀面,可見其珍貴。
博山香爐也稱博山爐,又名熏爐,是西漢時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圖中的這個南北朝博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1厘米,上下兩層,可以自然啟合。上半部分的做工精細美觀,螺紋狀雕刻,像燃燒的火把,熱情奔放;又像一座峰巒疊嶂的仙山,自下而上,整個山脈錯落有致,加上中央的尖頂,正好為13條,這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是個吉祥的數(shù)字。
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