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藝術(shù)品市場行情來看,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元明清時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時期瓷器、六朝時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國瓷器。從藝術(shù)性來評估(即藝術(shù)價值)。主要包括造型、裝飾、圖案三個方面。造型上以陳設(shè)器價值高,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陳設(shè)器、文房用具、冥器、日用器。裝飾上目前以彩裝飾價值高(如雍正時期琺瑯彩),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彩裝飾、釉裝飾、胎裝飾。圖案上以人物圖案價值高,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人物圖案、動物圖案、植物圖案、山水圖案、吉祥圖案等。從研究價值來評估(即科學(xué)研究價值)。如有紀(jì)年款的瓷器、在紀(jì)年墓中出土的瓷器,這些瓷器有較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但不是評估價值的主體,因此在古代瓷器價值評估體系中所占的比例不高。
款識:破解瓷器的 “身份印章”
款識是斷代的直接依據(jù),需從字體、寫法、內(nèi)容和磨損程度綜合判斷:
款識類型
朝代款:
明代:早期多用楷書(如永樂 “永樂年制” 篆書款極少),成化 “天” 字罐無年號款。
清代:康熙多 “大清康熙年制” 楷書,雍正開始盛行篆書款,乾隆款識工整規(guī)范。
堂名款:如明代 “德化”“博及漁人”(何朝宗款),清代 “慎德堂制”(道光官窯)。
吉語款:如明代 “萬福攸同”“富貴長春”,清代 “大清乾隆年制” 外加雙圈。
字體特征
明代:“年” 字多寫作 “秊”(禾 + 千),“制” 字 “衣” 旁少鉤。
清代:康熙款 “康” 字第六筆直折,雍正款 “正” 字第四筆略短。
仿寫款:如民國仿 “成化年制” 款,字體柔弱無力,筆鋒缺乏力度(可對比《中國陶瓷款識大典》)。
款識做舊
新仿款多用化學(xué)顏料(如丙烯),顏色鮮艷不沉穩(wěn);古瓷款識因磨損顯自然(如 “年” 字豎筆模糊)。
后加款:在無款老瓷上刻寫年號(如在明代民窯碗底加 “宣德年制”),需觀察款識與胎釉老化是否一致。
鑒定的核心邏輯
瓷器鑒定的本質(zhì)是 “用歷史眼光解讀物質(zhì)遺存”—— 胎質(zhì)反映原料產(chǎn)地與工藝水平,釉色記錄化學(xué)技術(shù)的演進(jìn),紋飾折射社會文化的變遷,款識則是時代審美與制度的縮影。真正的鑒定高手,需在 “望、聞、問、切” 中建立 “時空坐標(biāo)系”,將每件器物還原到其所屬的歷史場景中審視。
記住:沒有 “公式”,通過大量實(shí)踐積累 “感覺”,并始終保持對 “例外” 的敬畏 —— 這正是瓷器鑒定的魅力與挑戰(zhàn)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