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室溫發(fā)酵 ,生活中等到面團體積為原來2倍就行了。把糯米餡料整理成條狀,放在面片上,卷起來,切成6等份,擺盤。鍋中加入40度熱水,讓糯米卷進行二次發(fā)酵。20分鐘后,糯米卷整體變大,用手指輕輕按壓面皮,有彈性。上汽大火15分鐘,關火燜3分鐘,出鍋。
糯米粉具有粘度大、易糊化、淀粉膠的溫度穩(wěn)定性好、不易回生、吸水率和膨潤力大等特點,從而成為許多食品加工所必需的原料,例如代替蛋清制作沙拉醬、在凍融循環(huán)中保持冷凍食品的水分等。糯米粉受熱形成的糊粉可直接作為食品增稠劑,用于冰淇淋、肉湯汁和蠔油調味品等食品。
早茶,漢族社交飲食習俗。早茶習俗多見于中國南方地區(qū),尤其是廣東和江蘇揚泰地區(qū)。談及廣東的傳統(tǒng)文化,早茶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每逢周末或假日,廣東人便扶老攜幼,或約上三五知己,齊聚茶樓“啖早茶”。
“啖”在廣東話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見,喝早茶在廣東人的心目中是一種愉快的消遣,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與其他娛樂活動并無二致。而談及揚州,泰州地區(qū)的早茶,不僅在吃,更在于那份柔柔的情。
早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當時廣州作為通商口岸,經濟繁榮,文化交流頻繁。據史料記載,早在清朝咸豐年間,廣州的茶樓就已經十分興盛。當時的茶樓不僅提供茶水,還提供各種點心,供人們邊品茶邊聊天,享受悠閑的早晨時光。這種習俗逐漸演變成為廣州人特有的早茶文化。
廣州早茶的文化內涵豐富,它不僅僅是一種飲食方式,更是一種社交活動。在廣東,人們常常約上親朋好友,早上一起“喝早茶”,邊品嘗美味的點心,邊閑聊家常,增進感情。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使得早茶成為了廣東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廣州早茶的社交功能也非常。人們在享用早茶的同時,會與家人、朋友或生意伙伴交流信息、談論事務。這種社交方式已經成為廣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廣州人見面時常常會問“飲咗茶未??!”,這句話已經成為廣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
廣州早茶還體現了一種“慢生活”的理念。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中,廣州人通過早茶這一傳統(tǒng)習慣,保留了一份閑適和從容,展現了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
廣州的早茶,就如同這座城市一樣,充滿了繁榮和活力。無論是茶樓,還是熱鬧的街頭小攤,都能看到人們圍坐一桌,品味著各式各樣的點心,享受著悠閑的早晨時光。
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