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元代的純紅釉還處在創(chuàng)燒階段,那么明代的紅釉器就已紅完全成熟了。特別是永樂年間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成功的鮮紅釉,色調(diào),釉厚如脂,《景德鎮(zhèn)陶錄》稱“永樂鮮紅貴”絕非過譽(yù)之詞。宣德紅釉比永樂鮮紅,它雖沒有永樂紅釉鮮明溫潤,但紅中稍帶黯黑,紅而不鮮,更顯得靜穆和凝重。又由于釉色中閃耀出如紅寶石一樣的光澤,耀眼奪目,所以又稱為“寶石紅”(圖四六),《景德鎮(zhèn)陶錄》因此有“宣窯”以“鮮紅為寶”之說。
可觀察其底部,舊瓷器有損傷劃痕,新瓷器則無使用痕跡,或以仿造舊為用。也可用手觸摸表面,老瓷器感覺溫潤,類似于玉,新瓷器的手感則粗糙或過于光滑。也可看看制作痕跡,老瓷器有桔皮紋,新的沒有。紅釉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是很難燒制的,真正意義上的紅釉就是高溫紅釉,應(yīng)該是指元代的釉里紅,明初宣德時(shí)期的紅釉,也是我們鑒別瓷器的主要特征,而真正的紅釉則是我們鑒別瓷器年代和窯口的可靠依據(jù)。
紅釉瓷有精粗兩種,精者口沿都有“燈草口”,而且非常整齊,是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深淺變化,康熙時(shí)的仿品則是用白邊畫的。施釉法有里外兩種都施紅釉和里白釉外紅釉,多以薄胎釉為主。紅釉面橘皮。形體外壁有棱棱,白胎多露,形成出筋現(xiàn)象。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棱花式洗面奶和臺(tái)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蓮瓣鹵壺。紅色和白色明顯,形成強(qiáng)烈的色彩對(duì)比,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