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器是計算機的一種,它比普通計算機運行更快、負載更高、價格更貴。服務器在網絡中為其它客戶機(如PC機、智能手機、ATM等終端甚至是火車系統(tǒng)等大型設備)提供計算或者應用服務。服務器具有高速的CPU運算能力、長時間的可靠運行、強大的I/O外部數(shù)據(jù)吞吐能力以及更好的擴展性。
根據(jù)服務器所提供的服務,一般來說服務器都具備承擔響應服務請求、承擔服務、保障服務的能力。服務器作為電子設備,其內部的結構十分的復雜,但與普通的計算機內部結構相差不大,如:cpu、硬盤、內存,系統(tǒng)、系統(tǒng)總線等。
這種分類標準的主要依據(jù)是兩種服務器采用的處理器體系結構不同。RISC架構服務器采用的CPU是所謂的精簡指令集的處理器,精簡指令集CPU的主要特點是采用定長指令,使用流水線執(zhí)行指令,這樣一個指令的處理可以分成幾個階段,處理器設置不同的處理單元執(zhí)行指令的不同階段,比如指令處理如果分成三個階段,當?shù)贜條指令處在第三個處理階段時,第N+1條指令將處在第二個處理階段,第N+2條指令將處在個處理階段。這種指令的流水線處理方式使得CPU有并行處理指令的能力,這使處理器能夠在單位時間內處理更多的指令。IA架構的服務器采用的是CISC體系結構,即復雜指令集體系結構,這種體系結構的特點是指令較長,指令的功能較強,單個指令可執(zhí)行的功能較多,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增加運算單元,使一個指令所執(zhí)行的功能能夠同時并行執(zhí)行來提高運算能力。長時間以來兩種體系結構一直在相互競爭中成長,都取得了快速的發(fā)展。IA架構的服務器采用了開放體系結構,因而有了大量的硬件和軟件的支持者,在近年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2]
服務器具有一定的“可擴展性”,這是因為企業(yè)網絡不可能長久不變,特別是在當今信息時代。如果服務器沒有一定的可擴展性,當用戶一增多就不能勝任的話,一臺價值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服務器在短時間內就要遭到淘汰,這是任何企業(yè)都無法承受的。為了保持可擴展性,通常需要在服務器上具備一定的可擴展空間和冗余件(如磁盤陣列架位、PCI和內存條插槽位等)。
因為服務器所面對的是整個網絡的用戶,而不是單個用戶,在大中型企業(yè)中,通常要求服務器是中斷的。在一些特殊應用領域,即使沒有用戶使用,有些服務器也得不間斷地工作,因為它持續(xù)地為用戶提供連接服務,而不管是在上班,還是下班,也不管是工作日,還是休息、節(jié)假日。這就是要求服務器具備的穩(wěn)定性的根本原因。
在服務器的主要特性中,還有一個重要特性,那就是服務器的“易管理性”。雖然我們說服務器需要不間斷地持續(xù)工作,但再好的產品都有可能出現(xiàn)故障,拿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不是不知道它可能壞,而是不知道它何時壞。服務器雖然在穩(wěn)定性方面有足夠保障,但也應有必要的避免出錯的措施,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且出了故障也能及時得到維護。這不僅可減少服務器出錯的機會,同時還可大大提高服務器維護的效率。其實也就是Sun提出的可服務性(Serviceability)。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