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底足辯真假,文字看年份
為什么看底足?因為這里有許多關鍵信息,底足多為瓷器的露胎之處,可以辨別胎土;通過底足的旋切痕跡,可以判斷工藝;還有手工坯和機制坯,也能從圈足看出端倪。重要的一點,許多瓷器底部有自述文件:款識。并非所有瓷器上的文字都是款識,比如宋元瓷器上常寫詩詞,起裝飾作用,屬于紋飾的一種。瓷器款識是記事性質(zhì)的文字,比如那件青瓷虎子上的“赤烏十四年”記載制作年代,屬于陶瓷上出現(xiàn)多的紀年款,“會稽上虞師袁宜作”是陶人款,記載工匠或者作坊身份。
紋飾和器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并且紋飾也經(jīng)歷了從簡到繁、從單一顏色到絢麗多彩的過程。
一種紋飾就可以代表一個時代,比如說提到元代先想到的一定是青花,每一種紋飾也要有出現(xiàn)、成長、發(fā)展的過程,我們從紋飾的內(nèi)容分析解讀瓷器信息。紋飾包括圖案和文字,文字也是鑒定的重要依據(jù)哦~
新的瓷器,無論是蒸煮還是燒烤,無論是打磨還是涂藥,無論是土埋還是海泡,任他絞盡腦汁、搜索枯腸、百計千方也終究無濟于事,諸多努力也許能蒙騙人們觀感,但欺騙不了人們的手感!
滑滯感既是潤澀感的延續(xù),又是潤澀感的結(jié)果和原因:潤則滑、潤必滑,滑就潤、滑定潤;澀必滯、澀定滯,滯則澀、滯才澀。凡古瓷必滑,光滑、潤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潤、滑膩、滑爽有別,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無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滯必新,是滯就新!
如何鑒賞中國古陶瓷?本期編輯特別邀請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陶瓷鑒定王春城為廣大藏友指點迷津。王老師坦言,他就講一種方法,其核心問題就兩個字:自然。經(jīng)實踐檢驗,鑒賞中國古陶瓷要從瓷器痕跡上來分析。
工藝痕跡應該說是非常復雜的,也非常難搞懂。元代以前老窯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來的。在拉的過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跡,或深或淺,因器型、窯口、生產(chǎn)地域不同而定。
以前我總結(jié)了半天,認為凡是有這種拉坯痕跡都差不多。為什么得出這種結(jié)論?因為這么多年我到景德鎮(zhèn)去看,發(fā)現(xiàn)這種拉坯沒有人會了,不多見了,拉出來的效果和我說出來的這種現(xiàn)象有很大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