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瓷器,因年代久遠,保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fā)現(xiàn)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證參考,同時還可借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xiàn)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鑒定。而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制摹古之風盛行,所以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鑒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了解外,還要靠我們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征作規(guī)律性的認識和研究,通過實踐,在白己腦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鑒定。有四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我們學會,它們分別是瓷器的器型、胎釉、紋飾、款識。
明清瓷器的各類器型,能較多的準確反映明清各朝各帶在當時的生活習俗、社會風貌、審美標準和技術條件。在鑒定過程中,要重視對時代風貌的研究,并對其不同的風格進行詳細了解。
明清瓷器造型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zhì)樸、莊重之感。胎體,琢器指立體造型,如瓶、尊等,都較厚重。圓器指平面造型,如盤、碗等,其胎體也較清代厚重。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時代需要變化而新產(chǎn)生的,如永宣時期的壓手杯、雙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時期則以斗彩雞缸杯、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正德、嘉靖、萬歷各朝的大龍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蘆瓶等也都頗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筆管、瓷硯、水注、鎮(zhèn)紙、棋子、棋盤、棋罐等瓷器傳世。
清代無論在器型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康熙時期的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蘋果尊、棒棰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到了雍正在器形的創(chuàng)作方面更加豐富多彩,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乾隆時期比較的造型有轉(zhuǎn)頸瓶、轉(zhuǎn)心瓶等,到了嘉慶、道光以后,很少見有創(chuàng)新之作。觀察瓷器的器型一般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萬別,以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zhèn)我簿拖喈斨匾?。明代瓷器的款識形式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jié)的明代瓷器款識規(guī)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
清代共有帝皇十個,均有帝皇紀年款的瓷器傳世,他們依次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清代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的款識在題寫上是有一定的慣例的,因為了金彩、墨彩、琺瑯彩等題寫工藝,各種堂名款、花押款、吉語款層出不窮。
順治官窯器以書寫“大清順治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款為主,也有寫“順治年制”四字款;康熙朝歷時61年,款識較多。其官窯款多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或三行青花楷書款,晚期有少量篆書款;雍正官窯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青花雙圈款,也有雙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單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書款;乾隆官窯款用得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款字一般以青花書寫為主,但亦有抹紅寫款,在白瓷、茶葉末、珊瑚紅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嘉慶官窯器一般都用“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咸豐及其后的同治、光緒、宣統(tǒng)大多為六字雙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其中光緒時署有“大雅齋”、“天地一家春”及“長春同慶”、“永慶長春”等款的官窯器為,民窯款則多無定制,形式較多。
清乾隆 粉彩開光八仙過海圖盤口瓶
成交價: 5280萬人民幣
亮點: 這件盤口瓶以八仙過海為題材,展現(xiàn)了乾隆時期粉彩瓷器的制作工藝。瓶身繁復的裝飾和精細的畫工,讓人嘆為觀止。
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