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滾印產(chǎn)生較早得到印章是平印,大約產(chǎn)生于公元前7千紀。滾印出現(xiàn)于公元前5千紀。在陪伴楔形文字走過幾千年的光輝歷程后,隨著楔形文字的消亡和楔形文字文明的失落,終于公元前4世紀退出了歷史舞臺。
通過考古學者的發(fā)掘研究證實,實心和空心兩種印章,代表了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發(fā)展階段。實心的圓柱印章在先,空心的圓筒印章在后。
兩河流域南部是沖積平原,除有一些石灰石地層外,沒有其他石頭可用于建筑,更沒有適合刻印的石頭。所以刻印的石料全憑他處所來。
阿卡德時期的滾印非常有特色,體積較大,工藝精美,質料多樣。從較軟的綠巖到較大的海洋貝殼核,從較堅硬的碧玉(jasper)到水晶(rock-crystal),從蛇紋巖(serpentine)到帶有白斑的黑色閃長巖(black-and-white specklde diorite),形形色色。但在阿卡德時期后,蛇紋巖絕跡,取而代之的是綠泥巖(chlorite),直到公元00年后新亞述時期才又出現(xiàn)。
雖然比較堅硬的石料早就被用于刻印, 但數(shù)量畢竟不多,公元前 1000 年以后,比較堅硬的石料才被大批用于刻印, 這大概與刻石技術的提高有關。
滾印從字面意思上講就是滾動印刷,這里指的滾動是在印刷中水杯自身滾動,通過滾動把印版上的圖案印刷在杯身上。